文章      动态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手机版动态     相关动态     |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9uyw1

http://9uyw1.kub2b.com/

相关列表
文章列表
  • 暂无文章
推荐文章
历史正剧的“最后一搏”?白宇加盟,《三体》导演能否逆天改命
发布时间:2025-07-25        浏览次数:0        返回列表

文|令狐伯光

图片

这部剧总导演是杨磊,代表作品有《红色》《三体》,主演阵容也不错,分别有白宇、周雨彤,朱亚文,俞灏明、董勇,倪大红、保剑锋、郝平,梅婷等等,这个预告的质感也非常不错,至少有历史正剧的外形了,至于精气神如何,还不清楚。

那么为什么会期待这部剧呢?因为历史正剧在中国大陆电视剧市场,其实已经式微很久了。

图片

由于这部剧还没有开播,现在都只是预告,分析也分析不出个什么所以然来。这里还是大概分析一下,我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历史正剧越来越少,其实也有环境越来越严苛有关系,比如《敦煌英雄》到现在都没有上映呢。

虽然有传闻这电影背后是因为什么公司纷争,但同样曹盾拍的明朝的《夜不收》,本来说定档六月,结果又没有播出,这个确切朝代,而且牵扯到边疆的古装剧,还不止是历史剧是真的越来越难了。

图片

我个人认为这本身也是中国的影视剧分级分类和评定机制压根没有的锅,你是历史改编剧就必须片头注明部分虚构,你是借用历史人物的架空剧就必须注明剧情虚构,其他类型的影视剧也一样,血腥暴力等级标注等等。

中国没有这么一套管理机制,说什么也没用,观众能有几个“真正懂历史”的呢?大部分也就是中学历史书水平甚至还不如(这个),不能只靠观众,必须靠审核制度,长久以来有一句似是而非却广为流传的屁话叫“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

图片

但是对于文明史是用彰显文德和顺应天道的思路叙述,还是臆测权谋或者杜撰私情的方式来推动角色,这其中的差别就很大了。而且差别不在于古人的名声,后人的评价对死人已经没有很忙增减了。并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塑造了我们的民族,而是相信发生了什么塑造了我们的民族。

正像上面所说的,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的文艺作品并不是在还原或者构建历史,而是在展现我们自己,一部受广泛欢迎认可的文艺作品是群体精神世界的投射,而不那么广受欢迎的作品也可以理解创作者的内心投射。

图片

我们读春秋三传,读史记,读资治通鉴,看到的是当时人明确的是非观,对于天命和人民性的肯定(整个中华文明的内核如果简化成一个词就是“顺天应人”)。而今,我们打着关注个体生命个体情感的幌子,堂而皇之的把历史事件历史变革的推动力简化成男女情爱或者亲情纠葛。

图片

现在关于中国文艺的问题,网友统一骂文艺圈不行,这倒不是文艺圈没有问题,问题肯定是有的,但问题在于,文艺圈所有人都堕落,一个有追求的都没有。如果你拍了《敦煌英雄》《夜不收》,还有相似作品,结果压根不能上。

当然,这背后肯定也有所谓的公司版权纷争那些,那一部两部还有可能,但是这么多年了,部部都这样,那你说你是从业者,你要吃饭,你要养家,你要生活,你是妥协还是硬钢?硬钢,怎么着,你想翻天是吧。

图片

文化环境不一样。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剧的黄金时代。《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汉武大帝》等经典作品相继问世,至今仍被观众津津乐道。但细究起来,这些神作诞生的时代背景与当下有着天壤之别。

央视版《水浒传》能让潘金莲沐浴镜头直出,《雍正王朝》敢把九子夺嫡拍成黑帮火拼,这些在今天绝对过审无望的桥段,当年却造就了收视神话。

图片

反观当下,创作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审查制度日趋严格,另一方面观众群体中举报文化盛行。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踩雷,轻则修改重审,重则下架封杀。在这样的环境下,投资方自然更倾向于选择稳妥的题材,而不敢冒险尝试需要大胆创作的历史正剧。

现在把90年代的剧本送审,至少30%情节要标红修改,要是遇上家长举报联盟,直接就得进碎纸机。

图片

历史剧的创作本身就是戴着镣铐跳舞。它既要尊重基本史实,又要在有限的历史框架内编织出吸引人的戏剧冲突,这种平衡极其考验创作者的功力。高水平的作品如《大明王朝1566》,因其深刻的政治隐喻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往往曲高和寡,普通观众难以理解。

结果就是收视率不佳,投资方亏本,导演和编剧的才华被埋没。

而低水平的作品,比如某些打着历史正剧旗号实则胡编乱造的剧集,又会被历史爱好者们群起攻之。每一个不符合史实的细节都可能成为观众吐槽的靶子,在社交媒体时代,这种负面评价会迅速发酵,直接影响剧集的口碑和收视。

图片

最后就是现在的导演团队,和以前的导演团队也不一样了。《雍正王朝》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靠的是堪称梦幻阵容的制作团队,二月河的原著小说功底深厚,刘和平的剧本改编炉火纯青,唐国强等演员的表演入木三分。

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组合,在当下的影视行业几乎不可能复制。

图片

老版《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正是因为主创团队都下足了功夫。演员们不仅要研读原著,还要学习古代礼仪、书法、音乐等传统文化知识。这种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了。

如今的影视行业,从投资方到制作团队都更追求短平快的收益。资方希望尽快回本,制作方追求流量明星,演员们忙着赶通告,很少有人愿意花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潜心钻研一个角色。结果是制作水准直线下滑,服化道频频出现穿越式的错误,演员表演流于表面。

图片

这样既避开了观众的找茬开骂,又能自由发挥创意,其实也不能全怪文艺圈。

最后,白宇主演的《太平年》预告片释出,不少历史剧爱好者还是有点期待吧。剧组在服化道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功夫,朝堂戏的礼仪细节也颇为考究,再加上导演团队是《三体》导演团队,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仍有团队愿意拍一部真正的历史正剧吧。

图片

就像《大明王朝》当年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只会更加凸显。

更何况,当年《大明王朝》虽然成绩失败,但是它的经典在于,演员阵容都不说了,导演张黎和编剧刘和平,在之前就拍了《雍正王朝》《走向共和》等历史剧神作,这个导演班子还成,但要挑战这个,还是很难的。

不管如何,还是希望《太平年》能够拍好,并且早日播出吧。